一是呼和浩特評估人員的數量和時間大幅度壓縮。
時間和人力就是很大的成本,對于智庫而言,投入過度的時間和人力是不劃算的。一般情況下,以筆者了解的情況為例,智庫采取的策略就是派遣1-2名評估人員,按照一天4—6個評估對象的量進行現場評估、查閱資料。
評估人員數量不多,如果有實習生,一般就是正式員工加實習生的搭配模式;但是評估對象又不少,因此除去路上通勤時間,每個評估對象的評估時間只有半小時多點。有的鎮街路途較遠,在固定的時間要完成規定的任務,評估人員只能走馬觀花,真就只是“走一走,看一看?!?/p>
二是問詢評估內容相當粗糙。
評估指標(細則)是比較精細的,甚至具體到活動幾次、開會幾次、培訓幾次等。不過當地工作人員一般不知道評估體系,也不可能事先單獨統計和準備好這些內容,因此問詢的難度增加。而呼和浩特評估機構的時間又匆忙,所以在問詢具體評估內容時,評估人員多是只能找到熟悉情況的工作人員大體上問問,很難一個個數數,更不可能去確認。
也就說,整個過程中,面對幾十個小項的評估內容,評估人員很難做到每一項都調研得特別細致,甚至有的根據工作人員口頭上能回答或不能回答就直接評分。
三是評估方法形式化使用。
根據評估的內容,查閱資料部分大體占80%以上。實際上這么多的資料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查閱完。在呼和浩特評估過程中,評估對象通常會準備非常多的材料,有的放了好幾個文件盒。根據項目的不同,一般3-8本,有的更多,加起來有幾百、上千頁。因此所謂查閱資料和活動臺賬,不少人操作時就是順手翻翻,表示已查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