盡管呼和浩特評估對象不多,但工作不少。在政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,智庫基于盈利的目標,會有很多變通的做法。也因此,“認真走過場”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,證明“第三方”來過就行。當然,為了讓評估看上去更可信,評估人員會至少拍三張照片留存,以便進行留痕管理——比如到達現場一張、坐下問詢過程一張、現場查看一張等。
為何說是“認真走過場”呢?
一是評估人員的數量和時間大幅度壓縮。
時間和人力就是很大的成本,對于智庫而言,投入過度的時間和人力是不劃算的。一般情況下,以筆者了解的情況為例,智庫采取的策略就是派遣1-2名評估人員,按照一天4—6個呼和浩特評估公司對象的量進行現場評估、查閱資料。
評估人員數量不多,如果有實習生,一般就是正式員工加實習生的搭配模式;但是評估對象又不少,因此除去路上通勤時間,每個評估對象的評估時間只有半小時多點。有的鎮街路途較遠,在固定的時間要完成規定的任務,評估人員只能走馬觀花,真就只是“走一走,看一看?!?/p>
二是問詢評估內容相當粗糙。
評估指標(細則)是比較精細的,甚至具體到活動幾次、開會幾次、培訓幾次等。不過當地工作人員一般不知道評估體系,也不可能事先單獨統計和準備好這些內容,因此問詢的難度增加。而評估時間又匆忙,所以在問詢具體呼和浩特評估內容時,評估人員多是只能找到熟悉情況的工作人員大體上問問,很難一個個數數,更不可能去確認。